ISO/IEC 29158:DPM 標準更新

組件上的 ISO 29158 2D 碼
雖然條碼方面的 ISO 標準很多,但是說明測量條碼品質的標準只有三個。其中兩項標準適用於列印在平面標籤的條碼。第三項標準 ISO/IEC 29158 是平面標籤 2D 標準的延伸,經過調整後可配合直接零件標記 (DPM) 二維碼及其不同的基材。 

2020 年底,DPM 條碼的新版 ISO 29158:2020 標準發布,取代 2011 年發布的舊版。由於指定的委員會必須開會討論、辯論,並且就所有變更達成協議,然後才能發布新版,因此不常變更。若是變更,就必須注意及瞭解最新修訂版中的變更。 

影響解讀 DPM 驗證結果的重要變更摘要如下。 
 

連續分級
若要針對多數品質參數改用連續分級量表,必須從 1.0 的等級梯級改為 0.1 梯級。這樣一來,先前在兩個等級之間切換的條碼,便能產生更穩定的結果。 

舊版 1.0 梯級分級量表 (A) 以及新版 0.1 梯級分級量表 (B) 的範例如下。 

A

Grades for SC Graph

 

B

Continuous Grading Graph 

 

最小反射性 (MR) 的新版分級量表 

DPM 分級方式重要的一環,就是先自動增亮圖像,然後再執行驗證程序。然而,原始亮度很重要,因為它是測量的最小值。在前一個版本中,最小反射性只能產生 “A” (4.0) 或 “F” (0) 的等級。如果符號調整前的亮度不到 5% 就無法通過。現在 MR 則可獲得介於“A”和“F”的分級。新標準已根據分級量表擴充,因此如果代碼調整前亮度為 5%,此代碼就會屬於“C”(1.5) 級。如果亮度較高,分級也會較高;如果亮度較低,分級也會反映出來。 

在舊版標準:
如果 MR 值 > 5%
,MR 分級為 A (4.0)• 如果 MR 值 < 5%
No continuous grading of MR
In the new standard:
A (4.0) grade whenever MR > 15%
,MR 分級為 F (0)• 5% 的 MR 是 C 分級範圍 (1.5) 的起點

Grade level graph

打點條碼的點連接演算法

打點條碼符號未包含連續邊緣。因此,Data Matrix 碼的標準 ISO 參考解碼演算法,並未通過打點條碼符號的標準。為了用來’連接點’,我們使用了稱為 stick 演算法的特殊演算法,而非撰寫截然不同的象徵學規格。Stick 演算法會在長度固定之’條狀物’兩端落在相同顏色時連接點。因此,它會連接相鄰的點,進而構成連續的線。接著,透過標準的參考解碼演算法執行相連的影像。 
 
Dot peen code example

舊版標準會使用或不使用 stick 演算法來分級兩次(搭配 50% 與 80% 光圈),然後回報兩次分級中較高者。現在新標準則需要分級四次,並且回報最高的分級。四次驗證為未使用 stick 演算法,光圈為 50% 和 80%,以及使用 stick 演算法,光圈為 50% 和 80%。 
 
Dot peen two grade


其他文章

取得產品支援與訓練等等

加入 MyCognex

是否有任何疑问?

世界各地的康耐视代表可以随时为您提供支持,满足您的视觉和工业读码需求。

聯絡我們